中国绿色碳汇基金
海南欲探索构建生态服务市场 走向“生态富民”
媒体专业号 | 2012-9-11

当前,气候变化与森林的关系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通过构建生态服务市场,用市场手段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化,形成增加和保护森林资源的长效激励机制,以增加森林碳汇,促进社区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而消除地区贫困,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开展应对气候变暖国际行动中达成的共识。

“海南搞碳汇交易,就是要把海南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化。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的企业来购买海南的生态服务。”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认为,作为一个碳汇大省,海南完全可以在推进生态服务市场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什么是生态服务市场

“充分认识和理解生态服务市场的概念十分重要。”李怒云说,生态服务市场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途径来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化,使生态服务在市场中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偿,从而体现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价值。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服务呢?李怒云介绍说,生态服务的功能主要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育、固碳制氧、农业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和调节空气、景观游憩等。

“现在的人并没有为生态服务付费的意识,而是将所享受到的生态服务视作理所当然。”她表示,通常从生态服务中受益的人们并不直接为得到的服务付费,而生态服务的提供者也没有因提供这些服务得到收入。如此一来,森林覆盖率达60.5%、生态环境优良的海南省,在植树造林、改善环境、建设生态省上作出的不懈努力,无法得到有效的经济价值体现;为此而放弃的诸多经济发展机会,也无法得到足够的经济补偿。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目前全球生态服务市场的形式大概可分为自发组织的私人交易、开放式的贸易体系和公共支付体系。

李怒云说,无论哪种生态服务市场,在寻找最佳的市场贸易方式、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公平高效的交易体系等方面,都需要政府主导和公众的积极参与。

“交易规则和计量标准是生态服务市场运行的必要条件。”她说,市场开发就是要把目前被无偿使用的生态服务公共产品尽可能地转换为“商品”,实行有偿服务。支撑市场的规则要定义服务内容,确定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为交易各方谈判提供平台,确定核算标准及建立监督和认证体系等。

“我个人理解,海南要构建生态服务市场,必须由政府层面统筹全局,充分考虑各地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不同,进行集体分工。”省林业厅总工程师周亚东举例说,琼中拥有更好的条件保护森林,可以增加碳汇。当地的发展就常常受到保护生态的限制,无法上马与生态环保不相符的大工业项目。这就需要海口、三亚等下游市县的生态受益者,包括政府、企业和民众,对琼中等中部地区的生态付出者提供生态补偿。

海南生态服务初尝甜头

走在海南中部山区,到处树木葱郁,青山连绵,这得益于海南积极建立并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实则是生态服务市场中公共支付体系的一种。”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说,生态补偿机制是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

自2008年起,省政府决定用5年左右时间,将海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标准从每年5元/亩提高到每年20元/亩。如今进入第五个年头,全省今年共安排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约1.73亿元,用于管护867.33万亩森林,平均每亩达20元,实现了当初的目标。在补偿对象上,我省是“谁保护,谁收益”,以土地权属作来确定补偿对象,将补偿资金直补到村集体;在补偿资金来源方面,根据“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现阶段仍将省财政作为生态补偿主要资金来源,逐步建立完善森林生态补偿金制度。

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让我省的山区农民尝到了甜头。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态富民”例子。

2007年1月起,昌江开始对王下乡村民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率先在全省启动生态补偿机制。到2011年,昌江县村民生态补偿资金已达每人每月60元,受惠人口达5323人。县政府还以种苗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舍弃种植收入低的农作物,改种收入丰厚的橡胶树等树种。这让曾经因靠山吃山而致生态贫困的王下乡,焕发出绿色生机,从靠山吃饭走向“生态富民”。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